有人說人生三十才開始,想想也是蠻有道理的。這三十年的時間,我們自顧自地建立自己的喜好,發展自己的專長,探索自己內心所想,最後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統,再以這套系統重新認識這世界。這同樣的反映在我們這群台東孩子,離家後返鄉的心情上。
離家後才發現外面的世界跟台東不一樣,為什麼滷肉飯上面要放小黃瓜?滷肉飯和肉燥飯不一樣你知道嗎?台南的米糕怎麼很像滷肉飯?不是應該是筒仔米糕的樣子?但糯米控的我,還是吃得津津有味。不過第一次吃到台南米糕卻是三十以後的事了,在高雄榮總外的小攤販,便宜好吃又快速解決一餐。
意外地發現台東也出現台南人口味,其實麥編也喜歡偏甜口味,可能受到澳洲台南人室友洗禮的緣故吧。米糕有一個我最安心的點,就是它粒粒分明,不怕過多的水影響白米過度濕黏,每每吃到這種飯總會讓我面癱。東晨的滷蛋有種很奇妙的口感,介於鐵蛋和滷蛋之間,吃起來香Q帶勁。
湯類真的表現都很出色,如果想開胃可以來點帶著酸味的酸菜豬腸,四神湯依循阿嬤的古早味再稍作改良。其實在寫這篇的時候,已經吃過不下十次了,老闆不斷研究適合在地的口味,近期還出現了麵。剛開始還納悶麵裡幹嘛放兩隻蝦,太少吃不過癮又要沾手,真的麻煩。殊不知他説台南人麵裡總放著一至兩隻蝦,就像台南擔仔麵般,會先將麵和醬拌勻,每口都是台南精神。
有時傳統可以創新、可以沿襲、同樣的可以共存。我們因為沿襲有了過去,創新有了未來,然後共存在這當下。